撰文 | 環球生技 記者 彭梓涵
日前(13日),富禾生醫(7773)舉辦「2025免疫助孕醫學研討會」,邀請桃園惠生保安婦幼診所院長宋碧琳醫師、愛群醫療集團院長賴榮年醫師,分享個人免疫系統中,周邊自然殺手細胞(NK)與B細胞對生殖力的影響,以及免疫助孕的精準診斷,並分享臺灣在免疫性不孕診斷與治療方面的最新臨床經驗與策略。會中富禾生醫首度對外揭示正積極布局免疫性不孕的精準診斷、再生醫療與外泌體的治療技術開發。
富禾生醫董事長、前北榮腫瘤醫學部部主任趙毅於開場表示,富禾生醫自2012年成立以來,逐步從腫瘤免疫領域拓展至自體免疫與幹細胞/外泌體研究,目前亦積極投入免疫性不孕的診斷與免疫細胞技術開發。富禾生醫以醫師與科學家緊密合作為核心,建構自有免疫功能分析平台(Immune profiling)及循環腫瘤細胞(CTC)分析平台,並透過AI輔助判讀將龐雜的數據資料快速轉化為臨床診斷可評估參考指標,目前已取得多項國內外專利,包括Phyduxon細胞與EB病毒專一性CD8 T細胞技術。
此外,富禾生醫還設有符合GTP、ISO/IEC 17025 規範及TAF認證之實驗室,與台大、北榮、亞東等醫學中心展開臨床合作,持續以論文發表研究成果。未來將進一步透過AI輔助精準診斷及客製化醫療,推動免疫技術在不孕症、癌症與美容醫學的臨床應用,朝向整合性再生醫學平台邁進。
# 富禾生醫免疫功能分析平台 揪出不孕母親免疫失衡關鍵 #
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表示,過去疾病診斷多依賴基因檢測,但基因變異未必反映蛋白質或細胞功能的即時變化,真正關鍵在於免疫細胞與蛋白質的動態改變。為此,富禾生醫打造結合流式細胞分析與AI演算法的免疫功能分析平台,能藉由超過40種以上的螢光單株抗體所組成的創新抗體組合,分析出超過400種以上的免疫細胞族群,目前已應用於癌症與自體免疫疾病,分析準確率(AUC)超過9成。
近期,富禾生醫更將該平台拓展應用至免疫性不孕研究,與國內臨床醫師包括惠生保安婦幼診所院長宋碧琳醫師、愛群醫療集團院長賴榮年醫師等合作,分析不孕患者的免疫圖譜。
其研究發現懷孕失敗與NK1細胞異常升高、具調節功能的Treg與NKpreg細胞減少有關,進而破壞母胎免疫妥協(immune tolerance)機制;另外也觀察到Plasma B細胞過度活化,可能影響胚胎著床與胎盤穩定。富禾生醫正針對不同免疫失衡現象,建立個人化的免疫調節策略,冀望為難孕患者開創全新解方。
# 宋碧琳:免疫分類+個人化療法 助9成高風險不孕者成功懷孕 #
惠生保安婦幼診所院長宋碧琳分享她針對免疫性不孕與重複性流產治療上的臨床經驗。她指出,針對連續流產(RSA)或多次著床失敗(RIF)患者,傳統醫學常歸因於「運氣」,但實際上多可透過甲狀腺、自體免疫、凝血與染色體檢查找出潛在原因。
合作期間,她與富禾生醫研發團隊使用流式細胞儀分析患者周邊血液中的NK細胞及B細胞,發現周邊血NK細胞升高與胚胎著床失敗高度相關。在B細胞調控方面,她觀察到過度抑制會引起NK反彈並延長免疫恢復期,因此後續改採維他命C與NAC等抗氧化劑介入,藉此降低ROS、穩定B細胞功能,達到更穩定的免疫狀態。針對不同免疫狀況,她採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脂肪乳與魚油等個人化治療,以穩定免疫反應;對於TNF-α偏高患者,則合併使用抗TNF-α單株抗體(如Cimzia)與IVIG,但提醒需留意如肺結核等副作用風險。
綜合三項免疫指標,她建立分類架構並進行個人化治療,自2024年底以來,已為40名經歷三次以上流產或植入失敗的患者進行調控,臨床懷孕率達9成以上。她強調,除了胚胎品質外,維持免疫平衡才是成功懷孕的關鍵,呼籲醫界重視免疫評估與介入時機,並整合內膜環境與凝血管理,提升整體助孕成效。
# 賴榮年:成功懷孕是免疫妥協 無單一指標可預測 #
愛群醫療集團總院長賴榮年醫師指出,免疫性不孕治療尚未納入正式法規,現階段多處於臨床實作與探索階段,也尚未有單一生物標記可以預測、預防、診斷早期流產。但他對富禾生醫提出的AI免疫分類技術,以對應可能治療藥用深感啟發,認為未來能在不孕症、試管嬰兒上更有依據地調整療程、提升療效。
他提到,目前婦產科臨床醫師可透過NLR、PLR、MPV與β-hCG等簡易血球指標,初步判斷胚胎著床與妊娠可能性;其中雌激素(E2)、黃體素、胎盤生長因子(PlGF)、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PAPP-A)等表現,亦可作為早期懷孕、胎盤問題的預測指標,提供實用臨床依據。
針對懷孕過程產生母嬰免疫介面,賴榮年認為從TH1發炎狀態轉向TH2免疫妥協是懷孕成功的關鍵,但僅依賴單一生物標記進行判斷,可能導致誤判與錯失介入時機。他指出,像是Treg細胞、IL-35、IL-10、IL-33、IL-15及子宮內膜自然殺手細胞(uNK cells)等皆扮演關鍵角色,這些都是在著床初期負責調節與清除老化的蜕膜細胞,亦是免疫妥協的重要指標。
他進一步分享,在月經初期檢測周邊血NK細胞與NKT1/NKT2等亞群,有助預測流產風險與對治療IVIG反應;也有文獻指出CD56bright/IFN-γ+/TNF-α+等可作為植入前評估/預測的指標。他提醒,植入前評估母體KIR與HLA基因組合同樣重要,例如HLA為AA型的女性對雙胚胎容忍度較低,宜考慮單胚植入,以避免免疫耗竭導致失敗。
# 不孕治療從免疫分類開始 醫界籲建立免疫檢測與追蹤機制 #
在最後的綜合討論中,賴榮年強調,「精準診斷」是免疫性不孕治療的關鍵。若缺乏足夠免疫資訊,恐導致反覆失敗與病患信任流失,因此建議療程前應進行免疫細胞檢測,以減少試錯與資源浪費。他也呼籲整合免疫學與臨床指標,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機制,推動免疫性不孕的精準分類與治療。
宋碧琳則表示,文獻已證實IVIG、TNF-α抑制劑等療法對特定患者有效,應強化植入週期的資料收集,例如植入前第十天與後第三天的檢測,作為治療依據。她並呼籲,面對少子化,應考慮在特定條件下將相關治療藥物納入健保,以減輕家庭負擔。
李建謀與趙毅皆指出,由於免疫性不孕的致病機轉尚未完全釐清,導致相關療法難以納入健保,富禾生醫遂從臨床需求出發,以免疫標記進行病因分類,發展對應治療策略,期望推動免疫性不孕的精準醫療落地。